温暖的生命力

2022-09-21 15:18
浏览量:1364
640.jpg



艺术家叶帆最新个展《温暖的生命力》将于今年秋季在星合美学社区(三亚艾迪逊)呈现,包含他近三年创作的40余件作品。以物为核心去推测后人类(post-human)时代,正在不断成为当代人文科学的主旨之一,艺术家旨在探索材料抒情背后的触感经验与复杂的时代内涵。

敬请期待。
关于驻地创作


触觉性、色彩性、物质性是叶帆驻地创作的主要特征

以下为艺术家访谈,Q=陈则以;A=叶帆
Q:意料之外延长的三亚驻地计划,带给了你怎样的变化?
A:突如其来的三亚疫情与封城,对世界本是不确定的,有了更深的体会。时代正在发生着巨变,疫情风波仍在持续,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人类中心主义酿成了各种全球性危机。我认为在当下现实社会,人的主体观念的过度,泯灭了自然物质的生机与灵魂。
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史怀泽(A. Schweitzer),提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下的自然界心智的内在价值。人类掌握部分万物演变原则。而运动的本质在于世界灵魂。我希望通过触感感触的材料表达,抵达新的艺术观看维度。触性不仅是指接触性触摸,同时也基于在多角度和缓慢观察下对实物的想象性触摸。
疫情驻地期间我摒弃具象表现形式和传统绘画技法。此次展览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细腻且具有触感经验的绘画及雕塑。材料的层叠既有硬的碎裂肌理,也有平整渐变的运动色彩,同时也有软的发泡泡棉。它们像是东方神秘主义的材料炼金术。

作品《陨石#M3》创作中

Q:关于宇宙与生命的理解,是如何一层层循序渐进并在作品中表达呢?

A:“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高拉,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凝炼的表达。这表示着,西方文化曾把人放在宇宙中心的位置。但在东方有关道的哲学思考语境下,一向需求一种宇宙生命关系的平衡而非对立与征服,是当下非人类中心思想在东方语境里的溯源。气是无限的无定的物质,理是内在运转的某种生命力。理与气,形而上与形而下,共同纠缠存在的禅意之道。
云雾系列与十二陨石系列,奠定了我作品风格的两个主要特征:“色彩性”和“物质性”。材料渐变形成颜色渐变,在作品的内部形成流动的气。具有触感的未知体验,仿佛置身于宇宙生命的起源。通过这两个系列,我将色彩与材料、自然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温暖新生的力量。


驻地期间叶帆创作新作品


Q:在抽象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自洽理论?


A:在我的抽象创作里,人的心智与物质的心智共生共存,诞生了每件作品里最耐人寻味的巧妙关系。物质、心智之间的关系纽带是作品中的触感表达。我通过不同材料,发泡硅胶、亚克力、聚氨酯、沙粒、油彩等,创造出不同的触感经验的聚合。


哲学家赫德尔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提出「触觉宣言——我触碰,我存在」 (Ich fühle mich! Ich bin!)。视觉把握的表面、平面、色彩,触觉把握形式与实体。从实验室的材料试验到工厂的材料制作,再到画室的作品绘画,我把既定的抽象创作转换成不断实验的过程,以拓展材料自身的边缘为永不止境的抽象探索。


部分展出作品


《星柱T

聚氨酯树脂,木头,艺术烤漆

180X45.2X45.2CM


《十二陨石#SKIN》

回收的聚氨酯树脂,木头,艺术烤漆

88×75×73CM

《星柱N》

聚氨酯树脂,木头,艺术烤漆

180X45.2X45.2CM


《十二陨石#PINK》

回收的聚氨酯树脂,木头,艺术烤漆

80X68X70CM


关于艺术家
叶帆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作涉及架上绘画、艺术家具、雕塑、装置,创作研究根植于物质与⼼智的体验与理解,擅于创新的使⽤不同新材料与⼯艺去探索物质背后所承载的⼼智状态以及挖掘造物中“⼼智灵魂的流动”。作品展览于香港Bonhams邦瀚斯拍卖行,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上海K11,上海宝龙艺术中心,法国驻华领事馆官邸上海等地。

叶帆的创作基于物质抒情的抽象表达,传达出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愈加纯粹丰富的物质材料体验,引导人们理解愈加丰富的微妙情感。⽆论是材料还是颜⾊都在叶帆的创作中成为了⼼智流动的物质载体,传达出温暖治愈的生命力。




关于展览空间